陈金伟,2024届校友,现任立信服装辅料设计总监。

初入设计天地,懵懂与热爱交织
初入设计天地,懵懂与热爱交织。刚踏入大学校门时,他怀揣着对设计专业的无限憧憬,踏上了梦想中的道路,内心满是欣喜。但当真正接触专业学习后,他惊觉设计领域如此广袤深邃,不免心生忐忑。
每一门基础课程,都似为他开启了全新世界的大门。记得在素描课上,林木森老师耐心指导,指导他如何去一步步构成素描,一点点帮他构建起对物体形态的认知。看着粗糙的线条逐渐勾勒出清晰的轮廓,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感,让他对设计的热爱愈发浓烈。而在色彩设计应用方面,罗靖老师鼓励大家大胆尝试,发挥想象。同学们新奇独特的创意不断碰撞,他既惊叹于大家的奇思妙想,又为自己的创意不足而焦虑,担心跟不上大家的步伐。但对设计纯粹的热爱,支撑着他在那些反复修改草图、熬夜构思创意的日子里甘之如饴。当他第一个完整的创意设计作品诞生时,那种从脑海到纸面,从飞机稿到落地的成就感,至今难忘,那是他设计求学之路珍贵的起点。

在求学过程中,钟国艳老师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钟老师在版式设计等专业技能方面十分注重培养同学们设计思维,钟老师会引用一些岭南本土文化,这让他明白:“真正有力量的设计,不是简单的技能堆砌,而是需要有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。” 在课堂上,钟老师会结合岭南文化相关的经典设计案例,深入剖析背后的设计逻辑与文化内涵,引导他从不同视角去思考和创作。钟老师还鼓励他参加各类设计竞赛,在实践中提升自己。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比赛,是在钟老师的指导下,他对方案进行了15次修改。从最初的创意构思,到每一个细节的雕琢,钟老师都给予了细致且专业的建议。尽管过程中历经多次推翻重来,但正是这次经历,让他快速成长。最终,他也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成果,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设计道路上前行的决心。
在设计佛山木板年画主题的毕业设计时,钟老师引荐他去见佛山木板年画传承人刘钟萍并进行沟通。在此之前,钟老师还一手承办了刘钟萍老师来校的讲座,让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。这不仅为他的毕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,更让他懂得设计要扎根于本土文化,挖掘其中的独特魅力。这份影响,也从开始到现在深深融入了他的设计思考和人生追求中。
探索中前行,挑战与成长并行
临近毕业,在确定职业方向时,他陷入了深思。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备考研究生的一个阶段。从小受母亲在服装行业的影响,他去从事了一个与服装辅料行业很密切相关的一个工作,主要做的是一个三维美宣的设计。这对他来说既是专业积累的延续,也是他心里情感的归属,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。
在职业发展中,他也遭遇过重大挑战,就是空窗期。他空窗了一两个月,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的一个简历以及作品集,他当时做的作品集相对广泛,中间也做了一份比较广泛的简历,然后去海投了很多公司,但是基本都是石沉大海。那一刻,沮丧和焦虑涌上心头,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。他很快调整了心态,并且幸运的遇到现在的公司的负责人,负责人很坦诚地指出了他的问题,觉得他的简历对其公司没有针对性的吸引力,在负责人的指导之下,他去针对性的去改了他的作品集和简历,最终被成功录取。这次经历让他明白,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心细比用力更关键。职业路上的话,盲目奔跑不如停下来等一会儿,调整好方向,再带着自己的热爱和思考,再次坚定的出发。
从学校步入社会后,他的成长轨迹发生了深刻转变。在行动模式上,他告别了学校里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。学生时期,课程作业、设计项目都有着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标准要求,而进入职场后,他意识到再没有人会详细告知下一步该做什么,工作中充满了未知与挑战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,他开始主动在网络上学习新技能,不再局限于学校所学的 PS、ID 等软件,还积极钻研建模、剪辑软件,持续拓宽自己的专业能力边界。
在设计思维层面,他完成了从单维到多维的蜕变。曾经在学校,他追求设计作品的创意表达,认为掌握专业设计软件就能满足需求。但进入社会后,他深刻认识到设计不仅是自我表达,更是与外界沟通的语言。如今,他会从品牌定位、客户需求、市场反馈等多个维度衡量设计方案的优劣,思考如何让设计真正契合市场与大众需求,兼顾创意性与落地可行性,综合考虑成本、制作工艺等现实因素。同时,他也更加注重团队协作,深知凝聚团队智慧才能打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。这段经历让他明白:设计不是孤芳自赏,而是一种与别人相连接的世界的语言。
平衡与坚守,书写伟岸人生
工作几年后,他逐渐领悟到平衡工作、生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。工作初期,他一门心思扑在项目上,常常忽略生活与自我提升。但长时间高强度工作,不仅让身体吃不消,创造力也逐渐枯竭。后来,他开始合理规划时间,工作时全情投入,提高效率;闲暇时,他会去参加艺术展览、阅读书籍,丰富知识储备。在最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时,也留出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小时光。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设计软件和技法,提升专业能力。他发现,当生活丰富起来,工作中的灵感也如泉涌。他说:“允许自己慢下来。一个真正的优秀的设计师,不只是能做出好作品的人,更能是在生活与理想之间找到自己节奏的人。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工作,去生活,也能去更快的适应成长,这也是他自己想要走的路。”
“为人民美好生活而设计”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前行。在大学一入学的讲座上,林钰源院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。那时他刚开始接触设计,对其意义理解尚浅。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,他越发体会到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呈现,更在于关注人如何去使用,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。从每一次的创作,他都会想起这句话,他不再问自己这样设计美不美观,而是问这样的设计能不能真正改善人们的体验?能不能让生活更方便一点,更温暖的一点?这句话也陪他度过了很多迷茫的时刻。直到今天的话,这一份信念仍然深深影响着他,让他在这条路上一步又一步的走下去。

传承与奋进,共绘设计蓝图
作为校友,他十分关注学院的发展。近年来,学院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数字化设计理念和前沿技术的教学模式,让同学们能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。这种模式,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,另一方面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更多元开放、有责任感的设计思维。若在此基础上,能进一步深化 “文化 + 设计” 的融合型培养模式,比如,更多地开设实践性项目,让学生们能够以真实的非遗素材为创作对象,亲手去调研、去改良、去创新,把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传达结合起来,用年轻的方式讲述古老的故事,接触各种设计文化与理念。
他感恩在求学路上老师们的悉心教导,用专业知识为他搭建起设计的基石,用耐心与鼓励让他在迷茫时重拾信心,用言传身教教会他做人和做设计的道理,这都将成为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财富。老师们的教诲如明灯,照亮他前行的道路,这份恩情他终身难忘。
他寄语的学弟学妹们,不要过于急于求成,要做好准备再出发,不要太焦虑。他说:“人和人的生活节奏本来就是不一样的。重要的是,你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就要坚定的走下去,不要因为别人的速度而怀疑自己。他认为求职也如此,人生也如此。”比起着急上路,他更希望大家在学习的阶段能够沉下心来打磨自己,厚积薄发,做好一个就职的准备,再出发。这样的话,不仅能走得更远,也能走得更稳、更从容。未来的路上,他希望各位师弟师妹带着热爱,带着坚持慢慢来,不要慌,也不要急,因为终究会到达彼岸的。